
在全球能源結構向清潔低碳加速轉型的浪潮中,生物質能正以其碳中和優勢,成為驅動工業綠色變革的關鍵力量。在江蘇灌南這座工業重鎮,中裕智慧能源與毅獅邁攜手打造的生物質供能項目,不僅為當地產業升級注入綠色動能,更在推動能源革命與制造革新的深度融合中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參考樣本。
政策賦能:國家戰略下的生物質能發展機遇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2024年)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確“鼓勵合理開發利用生物質能”,我國生物質能產業進入制度化發展新階段。多項國家級政策協同發力:《“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提出“推進生物質能多元化利用”;《2024—2025年節能降碳行動方案》將生物質能列為非化石能源消費提升的關鍵路徑;《節能降碳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管理辦法》更直接對生物質替代化石能源示范項目給予資金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導向已從單一發電向工業供能場景深化——2024年《關于大力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推進燃煤鍋爐摻雜生物質技術改造”,而長三角等區域規劃更將生物質能與風光能源并列作為基礎設施協同建設重點。這些政策共同釋放出清晰信號:生物質能正從補充能源升級為工業綠色轉型的核心引擎。
需求共振:綠色轉型下的合作契機
中裕智慧能源與毅獅邁的合作,源于工業綠色轉型浪潮中雙方需求的精準契合。毅獅邁作為一家年產600萬套輪胎的企業,其核心生產環節對能源供應有著嚴苛要求——輪胎硫化工序需要持續不間斷的高溫高壓蒸汽,壓力波動不得超過0.1MPa,溫度偏差需控制在±2℃以內,傳統燃氣方案雖能滿足工藝標準,卻讓企業每日承擔超萬元的能源成本,更難以應對歐盟市場對碳足跡的嚴格限制。
近年來,中裕智慧能源正積極向綜合能源服務商轉型,其提出的“生物質氣化+雙源保障”方案,既能通過生物質燃料實現低碳供能,又能以天然氣鍋爐作為備用保障,恰好匹配了毅獅邁對“穩定、低碳、經濟”的三重需求,雙方由此達成深度合作。
破局攻堅:四大能力支撐下的建設實踐
自去年起,中裕智慧能源便確立戰略方向:以生物質能為切入點,耦合光伏、地熱及儲能等新能源形式,著力打造低碳工廠與低碳園區。為此,中裕構建起生物質能全產業鏈的四大核心能力——原料保障供應、系統優化集成、全場景及多能互補、AI智慧運營,為戰略落地筑牢根基。
本次毅獅邁生物質項目建設過程堪稱一場“極限挑戰”,而中裕的四大核心能力在破局中得到充分彰顯:
空間上,毅獅邁廠區原設計未預留能源站用地,中裕團隊通過模塊化布局,將15噸生物質氣化爐、脫硫塔、控制室等設備“壓縮”進600-700平方米的區域——氣化爐與脫硫塔采用立體疊裝,控制室屋頂架設水處理系統,天然氣鍋爐巧妙嵌入角落,僅為傳統燃生物質鍋爐占地的1/2,其系統集成能力在此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
時間上,從2024年11月簽約到2025年4月投產僅150天,且橫跨春節假期,中裕通過“糧草先行”的原料保障體系,提前鎖定蘇北地區廢棄木材資源,確保年2萬噸原料供應穩定;同時倒排工期,春節前10天完成155平方米設備基礎的混凝土澆筑,用500噸吊車以30米跨距將60噸生物質鍋爐組件精準吊入12米高的屋頂缺口,最終如期推進。
技術上,為攻克生物質供能穩定性難題,中裕的AI智慧運營系統實時監測蒸汽壓力、溫度數據,動態調節生物質進料速度,甚至在夜間用能低谷時通過智能溫控維持氣化爐“休眠不熄火”,而生物質與天然氣的雙源無縫切換設計,則體現了多能耦合能力,為突發狀況提供兜底保障。
標桿效應:效益與示范價值的雙重凸顯
作為全國首個將生物質氣化系統應用于輪胎主產線的案例,毅獅邁生物質能項目投產后的成效令人矚目:蒸汽壓力穩定在1.75MPa,最高使用壓力2.5MPa,溫度波動小于1.5℃,遠超硫化工藝標準;每日能源支出對比天然氣節省30%,按滿產蒸汽量約11萬噸計算,年節省成本約800萬元,年減排約4.3萬噸二氧化碳,經濟和生態效益顯著。
在毅獅邁的生產車間,生物質能轉化的清潔蒸汽持續注入輪胎制造流水線,與機器運轉的節奏巧妙相融,勾勒出工業綠色轉型的生動圖景。中裕智慧能源與毅獅邁的合作,其價值早已超越單純的節能降本——它為制造業探索出一條兼顧生態效益與生產需求的新路徑,重新定義了行業在綠色發展時代的競爭維度。
新聞爆料